荆楚网(湖北日报网)消息(记者王艳梅、陈迪)9月26日,2025年湖北省食品安全宣传周正式启动。省食品药品安全办与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联合组织的“荆楚民生观察团”开启食品安全之旅。观察组成员进行了足部测量、摄像记录,全面了解湖北如何筑牢食品安全全链条坚固防线。 原产地控制:湖北农产品“电子身份证” “荆楚民生观察团”的第一站是湖北楚阳生态公司猕猴桃种植基地。 “滴”的一声,会员们用手机扫描猕猴桃包装上的追溯码,产品的“进出”一目了然——这是湖北省农产品质量的生动例证。能源和安全管理。近年来,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持续改善。赤壁青砖茶、“孝感黄酒”等6种地方特色食品入选“一带一路”地理品牌标志名录,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湖北农业农村部门和资源部门的不断努力。近年来,农业农村部门持续采取行动减少农药兽药使用,推广有机施肥、物理防虫等绿色技术;继续结合“扫毒、控药残、促改进”行动成效,对豇豆、芹菜等重点品种实施“一品一策”和风险分级管理和安全,实现精准管理。同时,我们正在会同市场监管部门,加强源头准入与市场准入的衔接,不断提高承诺达标认证证书的比例和范围,力争让每一组产品都将“电子身份证”带入老百姓餐桌。 生产管理:科技赋能生产全程管控 “荆楚民生观察团”的第二站无声无息地来到了嘉必友生物科技(武汉)有限公司,公司全封闭车间内,智能设备精准运行,借助合成生物技术,将原料高效“直接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 “管道、密封、自动化”的现代化制造工艺,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干预,从源头避免交叉污染。 做生意的技术不断更新,政府部门的监管措施也在不断升级。湖北省市场监管局建设的“E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可实现监管业务“网络化管理、协作化、闭环流通”。依托平台建立的食品安全监控系统,各类食品的来源和去向均可追溯,有效推动食品安全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智能化。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凌鑫在参观时表示:“智能化生产管理方式为食品安全生产建立了‘双保险’,最大程度地杜绝了人为污染的可能性。”从智能工厂生产到全流程智能管理,科技持续为食品安全赋能湖北产业升级,将安全理念融入每一个生产环节。 物流防线:冷链锁鲜,保障南北风味 “荆楚民生观察团”第三站走进孝感寿横城冷链物流中心。入口处,满载新鲜果蔬的冷链车有序驶入区域。智慧屏上的实时温度数据,默默守护着每一批生鲜食品的品质。 “我们依靠首检、全程监控、智能温控三大系统,实现从产地到餐桌的连续冷链。”寿恒农产品集团副总裁、湖北农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伟说。 为打造“冷链防线”,物流中心在硬件保障上下了大力气。 “我们使用双电路它的供电系统。当一条回路通电后,另一条回路立即切换,保证冷库温度恒定,食材新鲜如初。”湖北首恒成农产品有限公司制冷经理杨辉 冷链系统的稳定运行,离不开湖北省管理部门对冷链物流企业的全周期监管。加强与交通运输等部门的运输协调管理,不断强化运输环节的温控和监控管理,切实落实食品安全管理责任,确保从农田到市场的每一个运输旅程都成为锁定美味、传递安心的“接力棒”。 社会共治:构建透明消费环境“荆楚民生观察”第四站“集团”走进福银高速安陆服务区。在这里,乘客只需扫描食品旁边的二维码,即可查看每件食品的专属“安全档案”。一个小小的追溯标签,成为湖北构建食品安全社会化管理架构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湖北围绕校园食堂、高速服务区、在线外卖等重点场景不断推广“阳光智慧厨房”系统范围,可智能识别虫害入侵、员工衣着不规范等十余类危害,并实施闭环处置。同时,“楚小艺”小程序、“投诉快车”和24小时12315热线共同构建了综合治理网络。 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张涛表示:“通过走遍厨房、消费场景,扫描追溯标签上检查食品的原产地,让我们感受到了我们对食品管理的高度投入和专业性,也激发了我们参与管理、共同守护安全的热情。” 只有严格资源规避、严格流程管理、严格风险控制,才能长久维护食品安全。此时,“荆楚民生观察队”亲临一线,串联起从农场到餐桌的整个管理链条。湖北市场监管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湖北将继续用制度串联责任链条,用科技编织密密麻麻的监管网络,构筑“全民参与”的食品安全防线,构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