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新探索

日期:2025-10-28 11:29 浏览:

10月23日晚,花鼓剧《蔡昆山耕田》在成都东盟艺术中心大剧院落幕。随着灯光亮起,剧场内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 10月16日至11月5日,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在四川、重庆举行。两地上演了许多精彩剧目,群众在艺术杰作中感受到了文艺绽放之美。 10月16日,演员们在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开幕演出中表演了《绿云天》篇章。新华社记者 徐秉杰 摄 今年艺术节的主题是“艺术感动巴山蜀水,描绘时代新篇章”。深厚而丰富的巴蜀文化,一直是文学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 17日至18日,文华奖获奖话剧《梦回东坡》在成都上演。该剧用散文演绎带领观众穿越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领略苏东坡的人生智慧。四川省文联主席陈之林认为,用川剧演绎苏东坡的故事,是川剧人的责任。他希望通过这部充满川味的剧,向观众传达苏东坡的乐观、豁达和坚忍。 10月20日,来自四川的舞者在重庆渝北区文化中心表演了《欢乐饮酒歌》舞蹈。新华社记者 陈成 摄 现实主义剧《谁来敲门》改编自四川作家罗伟章的同名小说。这是四川人民艺术剧院与重庆剧院联合制作的首部原创剧目。故事聚焦2010年左右的川东农村,用一个家庭三代人的故事来展现城乡变迁和个人选择。时间的流动。演员们用方言演绎父母的故事。不少观众看完后表示,被川渝的生活烟火所感动。年轻“狂热分子”追剧、传统戏曲在社交平台上“粉丝”……艺术节期间,传统艺术以焕然一新的青春姿态打开年轻观众的心扉。音乐剧《觉醒年代》以其丰富的历史底蕴、现代的舞台表现、饱满的青春故事引发了观众的观演渴望。导演高瑞嘉介绍,全剧自始至终都是“唱通”结构,30首原创歌曲融合了爵士、电子、说唱等多元风格,在艺术表现上创造了创新突破。民族舞剧《红楼梦》在视觉上借鉴了明清古代绘画的审美特征,展现出高贵典雅的气质。舞团形象,并采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符号。在致敬中华伟大传统文化的同时,通过现代表达方式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以年轻一代的视角重塑文学经典。舞剧《天下大脚》剧照。 。吴剧《骨魔三击》中,无人机“化身”小蜜蜂,点缀舞台;为了打破石雕艺术的静态限制,舞剧《大脚在人间》在舞台中央设置了巨型镜子装置,以“见己见众生”为主题。灯光和多媒体技术细腻地还原了洞内光影的流动,营造出真实与现实并存的诗意场景。在当今文旅深度融合的时代,“看演出+旅游”的沉浸式体验模式正在成为新趋势在文化消费方面。重庆大足区以舞剧《人间大足》为灵感,推出“看剧旅行”计划,观众凭演出票根即可享受世界遗产大足石刻景区门票优惠,有效促进剧场到景区的客流引导。同时,舞剧还与大足石刻研究院合作,在舞剧巡演城举办《悬崖上的永恒》专题讲座,并在知演场内的文创快闪店展示、销售雕刻等特色文创产品,构建了“视听-知识-消费-消费”的多维文化场景。 17日,观众小宇从深圳来到成都观看《我的大观园》。抵达成都后,他参观了三星堆博物馆,购买了文创产品。10月18日,观众入场观看《我的大观园》。 。演出56场,累计票房收入超7000万元,累计观众超过8万人次。传统戏曲演出票房、上座率等关键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带动当地文化消费和住宿旅游、餐饮等达3.6亿元以上。围绕本次艺术节,川渝两地还联合推出“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游川渝”100个特色文旅场景。川渝两地通过“艺术+文旅”模式,连接川渝主要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筑出“艺术兴旅、旅游彰显文化”的美好画卷。策划:李欢 记者:张海蕾、于丽、周文冲 视频制作:尹恒 海报制作:张海蕾、新华社四川分社、新华社重庆分社联合出品

0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