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2日电(记者董素玉、吴孟达、李春雨)秋风中轴线吹,阳光照耀长安街。 2日凌晨,2025年北京马拉松如期而至。伴随着清脆的发令枪声,3万余名跑者踏上了42.195公里的赛道。诞生于1981年的路跑赛事,是很多跑者心目中的“国马”。从天安门广场东侧道路出发,止于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的风景大道,跑者们在平稳奔跑的同时,感受到了千年古都的历史文脉和时代辉煌,以及北京这座“双奥城市”的梦想和希望。用跑步见证祖国心脏的勃勃生机。为什么北方人向往马?很多跑者给出的第一个答案是:“因为是从天安门广场开始的。”就像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一样期待在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跑在母亲中间”赋予北马跑者的仪式意义同样是不可替代的。 40年来,北马比赛路线随着城市发展步伐不断优化调整。从原来比较简单的“转身赛”,逐渐向北扩展,扩展到奥林匹克公园。 42.195公里的赛道成为一条流动的丝带,连接着首都的古老文化和“双奥城市”的现代活力。选手们从国家博物馆前出发,沿着长安街步行经过天安门城楼、国家大剧院,向西穿过民族文化宫、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等标志性建筑,再向北走到西三环……这条路线既是出发,又是出发。北京的秋天有一种独特的美。运动员途中经过玉渊潭公园、颐和园、奥林匹克公园。斑斓的树叶诉说着秋天的故事,优美的生态环境展示了北京推进“城市花园”建设的惊人成就。如今,北京已有1100多家公园上榜。前三季度,全市PM2.5浓度为24.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无处不在的蓝天、碧波荡漾、绿树成荫,也为户外运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今年北赛马赛道再次升级,扩建了北四环辅助赛道,取消了海淀南路、知春路原有18至24公里的狭窄路段,并将比赛后半段的折返点从3个减少到1个。北马裁判王洋表示:“路更宽,路线更窄”另外,安全性进一步提高。线路的安排与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辅相成。北马不仅仅是一场比赛,更是用跑步来丈量北京厚重的历史,勾画出一幅生动的中国动态。40多年来,北马赛道书写着自己的赛道传奇,见证了无数拼搏与爱的故事。今年的赛事以“我们的北马”为理念,每一位跑步爱好者都是路跑不断发展的见证者和讲述者。 1981年,参加首届北马的职业运动员只有86人,他说:“我从天安门广场出发,穿上一双白色网球鞋,沿着长安街向西跑。苹果,然后转过身来。轨道笔直笔直。太令人兴奋了! “北马报名人数创历史新高,体现了路跑的高人气。北马规模农场地产,我很享受跑步的过程,见证了我和北马一起成长,也作为见证者体验了赛马的刺激。”他说,“从一个人跑到一群人”是近年来很多跑者的真实感受。他们有的激励更多的同学搬到校园操场,有的在清晨或夜晚的城市道路上遇见向他们走来的跑步者。而这对于站在马拉松21.0975公里半程马拉松、5公里趣味跑、3公里亲子赛场上的跑者来说,这就像连续第二年担任志愿者的首都体育学院,也是场上不放弃精神的跑者们所取得的里程碑,令人鼓舞。浓厚的体育运动文化潜入校园和kcity小巷。”他说。为了延续“双奥城”的体育辉煌,比赛结束时,“水立方”出现在视野中。“水立方”似乎已经成为“双奥城”故事的一部分。翻开北京体育日历,春季的北京半程马拉松与秋季的北方马拉松遥相呼应。今年以来,北京先后承办了国际泳联跳水世界杯总决赛、世界女排联赛(中国北京)、世界乒乓球职业联赛(WTT)中国大满贯、中国网球公开赛等多项高水平国际赛事。 “门票经济”等新经济范式融入公众生活。与场外的观众不同,大众跑者的路跑赛事可以给人们带来第一手的愉悦体验。 “你旅游活动”“一人全家参与”“旅游”等模式与文旅产业联动,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跑者以北马为契机,行走在赛区外的巷子、街区、商圈,感受已成功申报世界遗产的北京中轴线沿线的城市发展脉搏。北京马拉松协会主席赵福明表示:“马拉松赛事具有提升城市形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特点,很多城市依靠路跑赛事‘破圈’。” “北马洲际巡回赛(金标)在国家奥体中心举办的品牌影响力,让国内和大运动员在‘双奥之城’感受到了田径运动的热情。2027年,北京将时隔12年再次举办世界田径锦标赛。”北京市体育局局长于庆峰表示,北马的受欢迎体现了大众的热情,千年古都的历史积淀体现了现代城市的现代活力;北京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田径赛事体系,努力提高公众参与度,广泛传播田径精神和文化,续写“双奥城市”的体育辉煌。